bob电竞官网
联系电话咨询电话:135-8917-1003

75载砥砺行丨保护中山纪念堂是广建人的传承也是使命

信息详情

  先生逝世100周年。3月18日,中国第一部以中山纪念堂为题材的4K全景声纪录片《华堂焕彩》在中山纪念堂正式发布。

  2023年7月,广州建筑集团承担了中山纪念堂25年来规模最大的屋面修缮工程。在纪录片中,年近百岁的国宝级殿堂修缮过程的点点滴滴,被细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广州建筑集团下属市设计院集团顾问总建筑师、1998年中山纪念堂修缮设计总负责人郭明卓,受邀在记录片中出镜,他深情地说,自己当年也是从前辈手中接下了接力棒,保护好中山纪念堂是传承,也是使命。

  中山纪念堂从1931年建成起,修缮始终没停止过,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纵深里,一代代的广建人维护它、爱惜它、传承它,他们是文明延续过程中闪光的群像。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而筹资兴建的会堂式建筑,是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广州市设计院集团首任院长林克明先生1929年任纪念堂建委会顾问工程师,负责审核设计与监理。中山纪念堂开创当年国内大空间厅堂建筑的先例。设计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古建筑手法,以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使之变成全球建筑宝库中的瑰宝。

  1937年8月31日至1938年10月21日,广州遭受了日军长达14个月的轰炸,中山纪念堂也未能幸免于难,区域范围内被轰炸四次。历史伤痕成为了这座建筑永久的印记。尽管如此,中山纪念堂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广州人民坚韧不拔、反抗侵略的象征。

  据《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记载,“八角形屋顶受严重震动,天面混凝土预制块被震松,琉璃瓦片有裂缝,造成堂内到处漏水”“长期失修,无人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山纪念堂因年久失修,已严重破损毁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很看重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多次拨款做维修,同时对使用功能的缺陷也做出改良。

  林克明先生作为纪念堂始建的重要参与者,解放后先后于1953年、1957年、1963年、1975年多次主持了纪念堂主要的维修与提升工程,解决了结构安全和漏水问题,增设了空调设备。

  197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市设计院总工程师佘畯南主持设计了中山纪念堂贵宾室,成为主体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筑是对人的研究”,是佘畯南院士一直坚守的建筑观。在他看来,建筑师一定要了解人对建筑美学的感受,不能离开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去谈建筑构图和空间艺术。

  在《佘畯南选集》中,中山纪念堂贵宾休息室的设计手稿被收纳其中。佘畯南院士把贵宾休息室作为主体建筑的组成部分,如同母女的关系,进而取得统的一效果,这一如既往地体现了他所坚持的建筑观。

  1998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再次拨款6000万元,对纪念堂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性大维修,当时的修缮设计总负责人是广州市设计院原副院长、总建筑师,现任广州建筑集团下属市设计院集团顾问总建筑师郭明卓。

  “让中山纪念堂活化起来是我们那次修缮的目的!”回想起1998年中山纪念堂的修缮工作,郭明卓说。27年前的那场大修秉持“修旧如旧”的宗旨,纪念堂蓝瓦红柱一如初见,内里功能则经历一番“巨变”。

  ▲《华堂焕彩》摄制组和郭明卓(中)、汤国华两代修缮工程师合影。图片来自:广州日报

  在对外观破损处开展修补、脏污处进行清理洗涤的同时,1998年中山纪念堂修缮工作的重点是优化内部结构、提升会堂功能。

  第一步就是对其内的布局重新进行设计。“我们当时先做的就是重排座位。”郭明卓说,按新标准排好后共有3700多个座位,较原来减少了1000多个,确保视线能满足现代观演的要求。

  解决了“看”的问题,接下来提升“听”的感受。“我们在室内大量增加吸声面积,尤其是天花。今天我们也能看到,天花中间有一个孔,孔的上面设置了很大的吸声体,在吸声方面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郭明卓说,在综合改造下,混响时间约2.2秒,达到标准厅堂的要求。

  当时,纪念堂内的每处改造都有“巧思”。“按照现代大型演出的要求,舞台的深度要加深,但建筑的造型在那里,又不可能改变建筑造型扩大舞台深度。只能在原来大厅的基础上,将所有舞台后面的空间都利用起来,尽量满足演出要求。”郭明卓说。此外,舞台液压升高和降低、乐池升降等部件均进行了采购重装。

  27年前,郭明卓接下修缮中山纪念堂的任务,也是从前辈手中接下接力棒。“从参与中山纪念堂建设工作的市设计院创院院长林克明先生到我,已经几代人了,保护好中山纪念堂是我们院的传承,也是我们的使命。”

  2023年7月,中山纪念堂再次启动25年来规模最大的屋面修缮,由广州建筑集团下属总承包集团房建公司承担。修缮内容有约5000平方米屋面揭瓦补漏,约800米屋面排水管道疏通,屋面紫铜天沟、飘檐、檐口椽子等结构的修补。该修缮工程历经372天的精雕细琢,于2024年7月正式竣工。

  当时中山纪念堂屋面大量采用预制板进行铺设,经勘查,屋面漏水根本原因是:面层瓦件老化开裂,瓦面渗水,板瓦底部填满砂浆,原有琉璃瓦开裂后排水不畅,雨水积聚在预制板拼缝处,拼缝材料老化便造成漏水。因此,怎么样处理预制板拼缝是工程的关键。

  经过20余次试验,广州建筑集团修缮团队既尊重了原有材料和工艺,又结合现有的新材料及新技术,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要求。

  他们采用刚性防水和柔性防水结合的方案进行实施工程,并应用传统的岭南铺瓦工艺,通过架空板瓦、叠瓦10厘米、板瓦铺设砂浆位置不上釉、板瓦筒瓦穿铜丝拉结等方式,做到防止板瓦底积水、确保瓦面不反水、保证瓦件不下滑。同时,根据传统材料的特性在不一样的部位铺瓦,例如板瓦底用粘性强的锤灰,板瓦之间用有防水效果较好的桐油灰,瓦筒用有隔热作用的草筋灰。

  修缮工作顺应了当初纪念堂“传统+创新”的设计思路,继承大量优点,克服少量缺点,保留了中山纪念堂原有庄严建筑美的同时,实现了“修旧如初”的精湛技艺。

  巍巍中山纪念堂,在一代代广建人的巧手之下,重拾昔日的风华,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光辉与荣耀。新一代广建人,也将继续以虔诚之心,倾注满腔热忱,于一石一瓦的修缮中,让历史的瑰宝再次闪耀出熠熠生辉的文明之光。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