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王经理
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是我国最早的本科专业,至今已有70年历史。在此基础上于1989年组建的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本领域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实验室拥有一支包括3名院士和52名国家级人才在内的200多人高水平研究队伍,在读研究生1100余名,是目前国内外高分子材料领域顶级规模、方向最全的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之一,2024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这份荣誉是对实验室全体老师多年来在立德树人、科学技术创新、为国奉献上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和褒奖,将激励大家一起继续努力,为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出更大贡献。”作代表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昨天才返回成都的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大学双一流建设材料学科群首席专家李光宪教授表示。
据介绍,高分子材料正从人们通常生活离不开的塑料、纤维等通用材料,向满足航天航空、电子信息、新能源和医疗健康等国家战略新兴起的产业急需的先进材料发展。实验室聚焦先进高分子材料与关键加工技术,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大飞机和航天飞行器不能离开质量很轻又耐高温的特种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李光宪说,四川大学是我国聚苯硫醚、聚苯并噁嗪等特种高分子材料诞生地,建成国内首套千吨级耐高温聚苯硫醚(PPS)装置、首条万吨级耐高温尼龙生产线等,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解决了国家急需。
大家常说的中国的“新三样”即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品,不能离开一个关键材料:高分子电池隔膜。“它技术门槛高,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李光宪说,实验室团队建立高分子“定构加工”方法学、突破关键技术,并创新设计全套隔膜生产装备,使我国从锂电池隔膜最大进口国一跃成为最大出口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还有治疗尿毒症患者的关键仪器血液透析器,实验室团队成功研发首个国产人工肾血液透析器并实现产业化,该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临床应用已超越8000万人次,造福了上百万中国患者。
除解决“卡脖子”技术,实验室在国际高分子阻燃材料发展上处于领头羊,研制的新型阻燃材料有力支撑行业和国家战略需求。实验室是国际高分子材料加工领域主要研究中心,创制了系列国际领先的高分子加工新装备,实现传统加工方法难以实现的高性能与新功能。近年来,实验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多年来,我们重视发挥国家级研究基地的优势,在培养优秀学生和创新人才上也取得显著成绩。”李光宪表示。
实验室每年毕业近400名硕博士研究生,每年承担近300名本科生高年级学生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指导,对学生实现“全过程导师育人制”和“科研训练育才全覆盖”。近5年来,实验室团队出版教材20余本,其中国家规划教材7本,荣获国家首届优秀教材二等奖,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十多项教学奖励;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50余项、省部级奖励百余项;获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行业优秀教学团队3个。
李光宪表示,这次实验室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对大家的鼓励和鞭策,他和同事们将继续努力,加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加快成果转化,培养更多青年人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在第四十个教师节到来的时候,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全体教师和研究工作人员怀着节日喜悦的心情,向所有奋战在教书育人和科学技术创新一线的广大教师和学者致以同行最崇高的敬意!大家辛苦了!让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各自岗位上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