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强调,结合当前形势任务,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决定,2025年“一利五率”经营指标体系总体稳定、个别优化,“一利”仍为总利润,用“营业收现率”替换“营业现金比率”,总要求是“一增一稳四提升”,即总利润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率保持总体稳定,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收现率同比提升。
“一增”,即总利润稳定增长。总利润的稳定增长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直接体现,反映了企业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不断的提高自身实力、拓展业务领域的能力。通过持续提升总利润,企业能够增强资本积累,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稳”,即资产负债率保持总体稳定。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指标。保持资产负债率总体稳定,有助于企业在经济环境变化和市场波动中维持稳健的财务情况。稳定的资产负债率意味着企业能够合理的安排债务融资,避免过度负债带来的风险,确保企业的资金链安全。
“四提升”,即净资产收益率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营业收现率提升。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促使企业更高效地利用资产创造价值,增强盈利能力;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的提升助力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不断探索突破,为产品和服务注入新的活力;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减少相关成本;营业收现率的提升则进一步保障企业资金回笼,提高盈利质量。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中央企业迈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在快速地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产能过剩、供需脱节、无序扩张、资产负债过高、投资结构不合理、重规模而不重质量、科技领域“卡脖子”等问题开始凸显。自我们国家的经济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后,国务院国资委通过对中央企业考核指标的动态调整,主动适应高水平发展在不同阶段的新要求,引导中央企业逐渐向高水平发展转型。自2019年至今,国务院国资委针对中央企业的经营指标体系经历了四次变化。
2019年底,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的“两利三率”将营收利润率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纳入考核指标,在指标的设计上突出了对利润指标和科学技术创新指标的考核,是引导中央企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举措。
2020年底,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的“两利四率”围绕效率变革这条主线,增设了反映生产效率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体现了国务院国资委对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和发展质量、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视和强调。
2023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将“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并提出了“一增一稳四提升”要求,通过规模类指标和效益类指标的结构性调整,统筹推动中央企业的经营业绩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底,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在保持“一利五率”目标管理体系不变的同时实现“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以此推进中央企业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高水平发展进一步升级。
2024年底,国务院国资委将“一利五率”中的“营业现金比率”替换为“营业收现率”。虽然两个指标都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营业收入关系的指标,但两者在计算方式、侧重点和具体作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营业现金比率”强调企业经营活动整体创现能力与营业收入的关系,不仅考虑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还包括了其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综合影响,可以更全面地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盈利能力及营业收入的现金保障性。“营业收现率”主要衡量企业营业收入中实际收到现金的比例,关注的是企业的现金回收情况,反映企业营业收入的“含金量”,及时有效地发现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中央企业树立高水平发展的经营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优化业务布局。聚焦核心业务,通过全面评估与分析,在资源配置上向其倾斜,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剥离非核心业务,从业务相关性和战略重要性出发,剥离与核心业务关联度低、对战略目标贡献小的业务,通过出售或分拆等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新兴业务,关注国家战略和市场趋势,积极布局发展新兴起的产业,利用自主研发、战略投资或并购重组等方式进入新兴领域,抢占市场先机。加强产业链整合,深入分析产业链,明确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与优势环节,通过加强上下游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加强市场营销。明确市场定位,进一步探索目标客群的需求、偏好及市场趋势,制定精准的经营销售的策略,针对不一样的行业、地域的客户特点,提供定制化产品与服务。强化品牌建设,注重品牌形象塑造与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通过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树立良好品牌口碑。整合营销渠道,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渠道,拓展销售网络,线上利用社会化媒体、电子商务平台等新兴渠道进行推广,线下加强与经销商、合作伙伴的合作,提升市场覆盖度。建立高效的经营销售团队,提高营业销售人员专业素养与能力。加强市场调查与研究,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灵活调整营销策略。
三是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确保研发工作的持续性与稳定性。鼓励企业内部创新,构建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有明确的目的性确定研发方向,加强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慢慢地加强核心技术与能力。完善科学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吸引具有创新能力和丰富经验的高端人才加入,为科学技术创新注入新活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员工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建立容错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创新环境。
四是强化精益运营。强化流程管理,对业务流程做全面梳理优化,去除冗余环节,提升工作效率。通过建立标准化流程,确保各环节操作规范,减少浪费与失误。加强成本控制,对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从原材料采购、生产的全部过程到销售环节,严格把控成本,降低不必要的开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注重质量提升,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质量检验与监督,确定保证产品和服务符合高标准。优化供应链管理,与供应商建立紧密合作伙伴关系,确保原材料供应稳定,提高物流效率。加强员工素质培训,培养精益意识,通过培训和教育,让员工理解精益理念,热情参加到精益运营中。
五是抓好风险防控。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有力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加快健全合规管理长效机制,从严从细抓好安全环保工作,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充分做好重大风险防范,尤其对应收账款风险、现金流风险、债务风险、市场风险、投资风险、成本风险、法律合规风险、国际化经营风险等各自评估认定的重大风险进行有明确的目的性的防控。从制度流程上、事先预防上、技术方法上下功夫,加强对重大风险项目的风险识别、研判、预警、防范和化解。从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降低风险事件若发生后的影响程度两个方面出发,优化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应对能力,为企业高水平发展保驾护航。